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这是我见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
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最近一次中国之行后如此感叹。
近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深度报道,揭示了众多西方企业高管在参观了中国的“黑灯工厂”后,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复杂情绪——
有惊叹,更有深层的恐惧。
在这段“震撼之旅”中,西方高管们看到是智能制造的极致体现——
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下线的全流程自动化,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福特斯克金属集团总裁安德鲁·弗里斯特(Andrew Forrest)表示,中国之行让他彻底放弃了公司自主生产电动汽车动力总成(EV Powertrain)的尝试。
“我现在可以带你去(中国的)工厂,你基本上就站在一条巨大的传送带旁边,机器从车间里出来就开始组装零件,那里没有人——一切都是机器人操作的。”
再比如,英国最大电力供应商章鱼能源公司的老板格雷格·杰克逊(Greg Jackson)参观了一家生产手机的“黑灯工厂”,对其“天文数字”般的产量感到震惊。他还补充道,
“你会感受到一种变化,中国的竞争力已经从依靠政府补贴和低工资,转变为依靠大量高技能、高学历的工程师进行疯狂的创新。”
小米的手机“黑灯工厂”,日产手机3万台
却只需不到100名的工程师维护运转
更让人惊叹的是,
这些工厂不仅是自动化,更是智能化。
在蔚来的先进制造基地,部分场景已实现AI智能决策:
新华社2025年9月报道,工厂管理层确认“工业AI算法现在做出80%的制造决策”,包括实时调整生产参数、预测潜在故障和优化资源分配。例如,在车身车间(body shop),AI通过数据分析(如传感器反馈和历史数据)自主决定焊接路径、机器人臂的移动速度和力度,没有人为干预。
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在智能化加持下,
能够实现359万种个性化定制
工业富联与腾讯在深圳联手打造的工厂,借助AI视觉检测和自研算法,实现了上料、检测、物流的全方位智能化,对产品微小瑕疵的检测精度可达0.2毫米。
这种由机器人、数据流和算法构成的全新生产体系,
彻底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认知。
而西方高管们所恐惧的,
正是中国已将这种过去只存在于科幻设想中的场景,
大规模地、系统性地变为了现实。
从而让这些见惯了风浪的行业领袖们,
第一次产生了“被远远甩在后面”的危机感。
毫无疑问,
全球产业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重塑。
数据解构
中国机器人霸权
自《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出台后,
机器人产业就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明确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各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方式,大力推行“机器换人”,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的积极性。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
也倒逼企业必须通过自动化来维持和提升竞争力。
于是,我们看到一组恐怖的数据——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报告,2024年,中国一国的安装量就接近30万台,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几乎是美国的十倍。
此外,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截至2024年,中国工厂中运行的工业机器人存量已突破200万台,创下世界纪录。
而如果我们看衡量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指标——
“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 ),
那么十年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增长了近19倍。
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不仅远超美国的295台,还一举超越了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429台)和日本(419台),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位列全球第三。
《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发布的
全球各国机器人密度数据
在技术源头,中国同样占据领先地位——
截至2024年8月,中国的机器人有效专利已超过19万项,
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
更重要的是,
中国本土机器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提升。
2024年,中国本土厂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首次超过外资品牌,市场份额攀升至57%,而在过去十年,这一比例仅为28%左右。
西方高管的直观感受,就是这组数据的外显。
自动化背后的
地缘与经济棋局
当然,这种恐惧的根源在于西方高管们清晰地看到,
中国的自动化革命远不止是提升生产效率那么简单,它正在深刻地重塑全球经济竞争的规则和地缘政治的平衡。
硅谷顶级风投a16z的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将这场AI与机器人的竞赛,毫不避讳地称之为“新的全球军备竞赛”,
因为赌注确实关乎国运。
对于美国,AI机器人被视为重振制造业的最后一张王牌,能将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让制造业回流,为“铁锈地带”带来复兴希望。
但反过来,如果落败,美国将面临“第二次去工业化”,不仅是工作岗位的流失,更是对全球供应链控制权的彻底丧失。
甚至对于面临制造业的空心化的整个西方来说,
都是巨大的危机:
正如欧洲改革中心的经济学家所言,如果西方国家不能在机器人应用上追赶,其制造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到时候问题不再是机器人是否会取代西方的工人,
而是整个产业是否会因缺乏竞争力而崩溃或转移。
而对于中国,这是“产业升级”的终极一跃。
过去,全球依赖中国的“人口红利”。
现在,机器人将成为新的“人口红利”。
当生产的核心要素从廉价劳动力变为高效的自动化系统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和难以替代。
关税等传统贸易壁垒,在绝对的生产力优势面前,效果将大打折扣,而中国也能彻底重塑产业结构,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除了经济层面,
还有地缘政治与安全层面的考量。
具身智能出现的颠覆性堪比原子弹的诞生。自主无人机、机器人战士和无人舰队,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
在这些领域,谁掌握了先进机器人制造能力,
谁就无疑将占据战略优势。
毕竟在未来的战场上,士兵将面对反应更快、数量更多、不知疲倦的机器对手,这将根本上动摇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军事优势。
基于此,美国军方已启动“复制者”(Replicator)计划,试图以数千个廉价、可消耗的自主系统来应对潜在冲突。
国防军工领域对具身智能
的应用早已开始尝试
而中国在93阅兵中展示的也揭示了解放军作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从追求单个武器平台的先进性,转向构建一个由多域力量融合而成的、智能化、网络化的“体系杀伤网”。
更重要的是,
对中国而言,发展自主机器人产业,意味着拥有保障自己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转的终极能力。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自己的工厂都能持续生产,社会都能稳定运行。
九三阅兵场上,中国无人智能装备“井喷”亮相
这,就是大国的“压舱石”。
中西两种路线
面对中国的自动化浪潮,西方世界已经意识到,
简单的模仿或封锁已不足以应对挑战,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势在必行。
以美国为例,他们做了详尽的SWOT分析——
美国的优势:
“大脑”的领先与创新的活力
美国在AI软件栈上拥有领先的统治力。
从OpenAI的GPT系列大模型,到谷歌、Meta的基础研究,再到英伟达提供的算力基石,美国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算法护城河”。
Figure AI或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凭借顶尖的多模态模型,能流畅地与人对话并理解复杂指令,这是“大脑”的胜利。
Figure AI正专注于开发第一款
具有商业价值的自主人形机器人
当然美国也有自己的困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硅谷的文化惯性,资本和人才长期倾向于追逐“比特”业务(软件),而对投入大、周期长的“原子”业务(硬件制造)缺乏耐心。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在商业化上的挣扎便是缩影。
其次,美国业面临着基础设施的挑战:AI和机器人是能源消耗巨兽。据预测,到2030年,仅数据中心就可能消耗美国总电力的8%。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做好准备。
随着美国各地数据中心的建立,
其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特别是国家战略的缺位:
与中国自上而下的五年计划相比,美国的努力显得过于分散和市场化,缺乏一个类似“阿波罗计划”的宏大国家目标来统一资源和决心。
在此SWOT分析之上,
美国提出了几项关键策略:
1,制定国家级机器人战略:
业内人士呼吁,美国需要推出“国家机器人倡议2.0”,欧洲也应加大对自动化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政府层面的激励措施,如研发税收抵免、简化测试法规等,为本土机器人产业创造更有利的成长环境。
2,重塑劳动力技能:
核心议题应从“防止机器人抢走工作”,转向“如何与机器人协同工作”。西方国家需要借鉴德国等国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再培训体系,培养能够设计、操作、维护和优化自动化系统的“新蓝领”和工程师队伍。
3,构建技术联盟与供应链安全:
加强与日本、韩国、德国等传统机器人强国的技术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同时,加速关键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的供应链回流或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供应来源的依赖。
4,聚焦差异化创新:
西方仍在其引以为傲的软件、算法和系统集成领域拥有优势。未来的竞争关键,可能在于如何将先进的AI模型与机器人硬件更深度地融合,开发出更智能、更具柔性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并在高端制造、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建立新的技术壁垒。
深度解读中美机器人的两种路线之争……
反观中国,我们的王牌是:
“人海战术”般的规模化部署,让无数机器人“军团”在实践中学习进化。
这是一个个可怕的“数据飞轮”——
1,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训练场”: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全球最完整、最庞大的工业体系。这些工厂、仓库、港口就是全世界最大、最复杂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数据源。当美国的机器人在实验室学习开门时,中国的机器人已在流水线上拧了上亿颗螺丝。这种在真实场景中“喂”出来的智能,远比模拟环境中的智能更具韧性。
2,无与伦比的“全产业链生态”: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从设计、研发、制造到部署的全过程。这种产业链的整体优势,转化为惊人的迭代速度和成本优势。
3,高效决断的“国家意志”:
与美国分散、以资本为导向的创新模式不同,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已经发布,一个名为“灵渠”(Lingqu OS)的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正在被强力推动。
这个“机器人安卓”的野心,是像安卓统一智能手机一样,统一机器人的软硬件接口,从底层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和标准。
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挑战——
1,“大脑”的差距:
在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模型、底层算法和原创性理论方面,与美国顶尖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这是需要全力攻坚的核心。
2,高端核心零部件的“空心化”风险:
尽管拥有完整产业链,但在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系统等“皇冠上的明珠”领域,依然依赖进口。实现这些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3,软件生态和人才体系的建设:
如何围绕自有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构建起繁荣的开发者社区,培养出数以百万计既懂AI又懂硬件的跨界人才,是决定能否笑到最后的长期任务。
21世纪的工业革命
这场由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制造业革命,
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工业变革。
西方高管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是一次对西方世界的“震撼教育”。
当然,“教育”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要清楚地看到,这次“工业革命”是中国每个人的机遇和责任。
“黑灯工厂”(Dark Factory)产业发展路径
回望历史,大国的崛起,正是一次次抓住科技革命机遇,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今天,机器人革命的浪潮已经来到我们面前。
前路有挑战,但双方更有决心。
因为都拥有最优秀的人才,最庞大的市场,和最强烈的求胜欲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在这决定未来百年格局的洪流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