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好心变伤害 新生儿“马牙”挤不得

□ 雷春霞

作为新生儿科医生,我见过很多可避免的悲剧,20 天新生儿小宇(化名)的案例,至今想起仍心疼。

那天急诊送来小宇:裹在襁褓里,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呼吸微弱,体温 40℃,口腔黏膜红肿溃烂且渗淡黄色脓液。我凭经验判断,这不是普通发烧。

紧急把小宇转入NICU后,检查结果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白细胞计数 25×109/L(新生儿正常范围 6-20×109/L),C 反应蛋白超正常上限10倍,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此时的小宇,只能躺在保温箱里,插着静脉针,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追问病史时,宝妈红着眼眶说:“昨天村里老人说新生儿嘴里的‘马牙’会噎死人、影响长牙,家里长辈按住新生儿,把小白点全挤破了。新生儿哭得厉害,我们以为是‘排毒’,没想到今天烧到40℃。”

万幸的是,经过两周加强抗感染及口腔护理治疗,小宇体温稳定,口腔溃烂愈合。但出院时,他体重比入院时轻了200克,脸蛋也干瘪了。而这类因 “挤马牙” 引发的悲剧,新生儿科几乎每月都会出现。

“马牙”是什么?为何不能挤?下面就来详细说说——

先搞明白 “马牙” 不是病 是新生儿发育的正常信号

很多宝妈看到新生儿口腔里的“马牙”会慌:牙龈边缘或上腭中线处,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硬颗粒,担心是“怪病”。但“马牙”不怪,反而是新生儿发育正常的表现。

医学上,“马牙”叫上皮珠,是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残留。怀孕6周左右,胎儿口腔黏膜下形成牙板(乳牙发育基础),牙板分化成牙胚后,未参与牙胚形成的上皮细胞堆积,形成颗粒。新生儿出生后,颗粒顶到黏膜表面,就是“马牙”。

简单说,“马牙”和新生儿出生后脱落的胎脂、脐带残端一样,是正常代谢产物,不影响吃奶、不引发疼痛,数周或数月会自行脱落,无需干预。

不少家长因不了解,再听老人“经验”,会用针挑、盐水擦甚至喂偏方,这些操作很危险。新生儿口腔黏膜极薄,用没消毒的手挤破黏膜,细菌入血可能发生败血症。现在孩子遭罪不说,若治疗不及时,还可能留下神经系统损伤等终身后遗症,严重的更会危及生命。

警惕风险 挤“马牙”为何会引发败血症

不少宝妈疑惑:“挤掉几个小白点,怎么会危及生命?”这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关,新生儿身体比想象中脆弱。

口腔黏膜破损成“突破口”

新生儿口腔黏膜极薄,类似剥壳的鸡蛋膜,稍用力挤压、擦拭就会破损。“挤马牙”时,不管用手还是针,都会戳破黏膜,留下肉眼难见的伤口。

口腔细菌通过伤口入血

口腔内有几百种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成人完整黏膜能抵御细菌,但新生儿黏膜破损后,细菌会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若操作时手未消毒(如案例中老人没洗手),还会带入更多致病菌。

新生儿免疫系统无法抵御细菌

成人免疫系统能快速消灭细菌,但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白细胞吞噬能力、抗体产生量远低于成人。细菌入血后会迅速扩散,引发全身性感染,即败血症。

败血症对新生儿危害极大: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脑膜炎(致智力低下、脑瘫)、肺炎(致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率10%—20%)。即便治愈,10%—30%的新生儿会留神经系统损伤、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小宇的病情发展链条很清晰:未消毒的手挤破马牙→口腔黏膜破损→金黄色葡萄球菌入血→细菌扩散→败血症。若送医再晚几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隐蔽,易被忽视。一旦发现以下信号,必须立即送医:

1、体温异常:发烧(超38℃)或体温过低(低于36℃),早产儿、低体重儿更需注意;

2、精神萎靡:嗜睡、叫不醒,或清醒时反应迟钝,对声音、光线无反应;

3、喂养异常:拒奶、吸吮无力,吐奶增多(尤其喷射性吐奶),或腹胀、腹泻;

4、皮肤异常:苍白、发灰,黄疸不退或反复,出现瘀斑、瘀点,四肢冰凉;

5、呼吸异常:呼吸急促(超60次/分钟)、不规则,或鼻翼扇动、嘴唇发紫;

6、其他:尿量减少(每天少于6次)、体重不增反降。

新生儿败血症进展快,几小时内就可能从早期症状发展为重症。宝妈要多观察,别因“以为是小问题”延误治疗。

科学应对 新生儿有“马牙” 宝妈记住这3点

面对新生儿的“马牙”,很多宝妈会焦虑:不处理怕出事,处理又怕伤害。其实正确做法很简单,总结为“不干预、巧护理、善观察”。

1、核心原则:不挤、不擦、不处理,静待自然脱落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马牙”会自行脱落,任何人工干预(挤、挑、擦、喂偏方)都危险。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的“马牙”会在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内消失,剩下10%也会在6个月内脱落,不影响健康。

若家里老人坚持挤“马牙”,宝妈要坚定制止:“医生说马牙不用挤,挤了会引发败血症,新生儿可能要进ICU,不能冒险。”必要时带老人咨询儿科医生,用专业意见打消顾虑。

2、日常护理:温和清洁口腔,避免过度操作

虽不用处理马牙,但新生儿口腔清洁很重要,及时清除奶渍能减少细菌滋生。正确做法:每次喂奶后,用无菌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擦新生儿嘴唇、牙龈外侧(靠近脸颊一侧)和口腔外侧颊黏膜,擦掉残留奶渍即可。

注意:别用纱布、指套或“口腔清洁剂”。纱布易损伤黏膜,口腔清洁剂多含化学成分,对新生儿刺激大。且新生儿以奶为食,口腔内部奶渍会随吞咽进入消化道,无需深入清洁,过度操作反而增加风险。

3、异常观察:出现这些情况,立即送医

若新生儿口腔有以下异常,或家人已错误处理过“马牙”,一定要及时就医:

●“马牙”周围黏膜红肿、化脓、出血;

●新生儿拒奶、吃奶哭闹、吸吮无力;

●体温异常(超37.5℃或低于36℃);

●精神差,嗜睡、反应迟钝或烦躁哭闹不止;

●口腔出现白色凝乳状斑块(可能是鹅口疮)。

就医时,要如实告知医生“新生儿有‘马牙’”“是否处理过‘马牙’”,方便医生快速判断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果断拆穿

这些新生儿口腔谣言宝妈必知

不少关于新生儿口腔的谣言,会伤害新生儿,宝妈要认清真相,制止错误操作。

谣言①“‘马牙’不挤掉,会挡住乳牙萌出”

“马牙”和乳牙发育无关。乳牙萌出靠牙龈下的牙胚,“马牙”是黏膜表面的上皮珠,两者之间有组织间隔,不会“挡路”。反而挤“马牙”可能损伤牙龈,若引发感染,才会影响乳牙萌出。临床有新生儿因挤“马牙”致牙龈感染,本该6个月萌出的乳牙,1岁才长,还出现牙齿排列不齐。

谣言②“马牙会掉下来噎死新生儿”

“马牙”牢牢附着在黏膜上,不易脱落。即便个别因代谢脱落,也会随新生儿吞咽进入消化道——新生儿食道直径约1厘米,“马牙”仅1—2毫米,会随粪便排出,不会噎住。从医20年,我没见过“‘马牙’噎死新生儿”的案例,也无相关医学文献记载。

谣言③“用纱布擦马牙,能加速脱落”

纱布摩擦会损伤新生儿口腔黏膜,造成小伤口,增加感染风险,且无法加速“马牙”脱落。“马牙”脱落有自然规律,耐心等待即可。

谣言④“喂黄连水、甘草水,能消毒防感染”

新生儿肝肾功能未成熟,黄连水中的黄连素、甘草水中的甘草酸,会加重肝肾负担,可能致腹泻、呕吐甚至药物中毒。“马牙”不是感染性问题,无需“消毒”;新生儿只需母乳或配方奶,无需额外喂“偏方水”。

雷春霞,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硕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诊治儿科常见病如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能熟练运用各种抢救仪器设备救治危重患儿。擅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持市动脉高压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新生儿症监护技术、窒息复苏、早产儿管理、机械通气与呼吸道管理、静脉营养、急救转运、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换血治疗等技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多篇。

发布于:湖北

下一篇:胎儿超声现狗脸图案,医生解释为伪影现象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