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个小项中拿到4枚金牌,其中不仅包括七连冠的爱尔卡6级金牌,还有新兴的水翼风筝板金牌……这就是上海队在全运会帆船帆板项目上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10月30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帆船帆板项目比赛全部结束,上海队发挥出色,以4枚金牌的成绩力压浙江队,成为本届全运会帆船帆板项目最大赢家。
事实上,帆船帆板一直是上海的传统优势项目,不仅在国内的赛事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曾经也培养出了徐莉佳这样的奥运冠军。如今,以老带新的上海队再次在汕尾碧波上展现出了雄厚的实力,也为即将踏上征途的上海其他全员队伍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为什么上海的帆船帆板可以在国内保持十多年的领先优势?今年全运该项目年纪最大的张东霜和澎湃新闻记者分享了光环背后的践行,也提到了传承的力量,“这份荣耀,属于所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是几代选手共同奋斗的结果。”
张东霜是本届全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她也捍卫了上海的连冠荣誉。
老将新兵,在熟悉的赛场续写传奇
今年的大湾区全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比赛被安排在了广东汕尾。对于即将年满36岁的张东霜来说,这是一片充满回忆的赛场——2001年,来自上海芦潮港的张东霜第一次来到汕尾,初次感受到了全运会的紧张与激情,那一年,他只有12岁;24年后,再次回到熟悉的水域,她不仅是全场年纪最大的运动员,还是全运赛场上的卫冕冠军。
张东霜和澎湃新闻记者分享,如今国内帆船帆板的整体水平也在逐渐进步,国内的竞争愈发激烈。据介绍,本届赛事吸引来自全国17支代表队的228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张东霜的身旁有来自浙江、广东等地的传统强队,还有北京和内蒙古等新军。
本次赛事采用分阶段赛制,共有134名运动员经过第一阶段预赛比拼,成功晋级至第二阶段决赛。张东霜在进入决赛后的第一个比赛日位列第三,她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那天我总想着对手怎么样,却忘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过,经验丰富的张东霜很快做出调整,展现出了老将的实力,6天决赛,张东霜最终提前两轮夺冠,完成卫冕。
在最后一次冲过终点后,张东霜与教练徐洪军、朱仁杰拥抱,用她的话说,“能在汕尾夺冠,对我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黄齐滨(右)与张浩然(左)在决赛中展开争夺。
如果说,张东霜的成功卫冕代表着老将的坚守;那么,19岁上海小将黄齐滨在男子水翼风筝板级决赛中的惊险胜出则代表着一种年轻人的敢打敢拼。
水翼风筝板是一项融合风筝、帆板、冲浪、滑水与滑板的高难度水上运动,它在2021年才被国际奥委会正式列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竞赛序列。年轻的黄齐滨和这项年轻的奥运项目在四年前就已经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契合点——上届全运会中,当时15岁的黄齐滨已经在该项目中登顶。
“和山东选手张浩然的对决格外紧张,大家水平旗鼓相当。”黄齐滨依旧记得决赛中的激烈过程,正是超越了他年龄的那份稳定,帮助他在今年续写传奇,“最后他因规则犯规被罚分,我才以2比1险胜。”
在预赛第一天,张东霜的手肘筋膜炎就发作了。
荣耀背后,有太多艰辛
四枚金牌,证明了上海队在帆船帆板运动上的强大竞争力。而在荣誉背后,上海队的运动健儿们其实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过去的一整个全运会周期里,不管是老将还是新人,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都坚持到了最后,并且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据《新民晚报》报道,上届陕西全运会夺冠后,多次在帆船世界杯登顶的老将张东霜就曾经对未来感到过迷茫,那时的她,甚至动过退役的念头,却又舍不得离开风、海与帆。好在善解人意的教练看出了她内心的困惑,对她说:“先休息一段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于是,在那段悠长的假期里,张东霜肆意探索海洋的无限可能,也抽时间与朋友做公益推广帆船项目,还顺便组队参加了上海帆船公开赛,在团队合作中重新感受航海的乐趣。渐渐地,她找回了初心,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帆船那份无法割舍的热爱。
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张东霜全力备战到了比赛之前,然而,到了预赛第一天,她的手肘筋膜炎发作,成了又一个巨大的挑战。彼时,张东霜只能贴着各种各样的肌贴咬牙坚持。全力以赴,就是张东霜内心的唯一想法,而她也最终战胜了各种各样的挑战,站上了全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李婉能够在广州完成她的第一届全运会,背后也克服了重重伤病难关。
除了张东霜,在男子和女子水翼风筝板项目上斩获金牌的黄齐滨和李婉同样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最终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据介绍,今年6月的全运会资格赛,李婉不慎摔伤肋骨,被迫远离水面三周;10月9日的训练中,黄齐滨被水翼板划伤脚部,缝了足足9针后,仅在赛前勉强下水适应。能够从这些突如其来的伤病打击中走出来,让这两位年轻人得到了长足的成长,内心也更加从容和淡定。
就如首次参加全运会的李婉所说,“我没有很多的压力,因为之前的训练和比赛当中,我基本上都是赢多输少,所以抱着平静的心情去打比赛。即便遇到困难,能总结经验就是收获。”
黄齐滨不仅代表着上海水上运动的未来,也代表着中国水上运动的未来。
精神的传承,是上海帆船帆板的底气
上海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上海城市徽标中的“五桅沙船”,本就镌刻着城市与帆船的深厚渊源。水上运动自然也就与这座城市早早结缘。
1958年上海划船俱乐部成立,黄浦江畔自此常回荡着划船竞渡的号子,水上运动的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肌理;1873年在上海黄浦江上举行的首届“上海杯帆船赛”,成为近代中国帆船运动的最早启蒙,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帆船运动;上世纪60年代上海成立了正式的帆船组织,成为全国最早开启新中国帆船运动的先行城市;此后,上海帆船队在各类赛事中屡夺桂冠,退役的老帆船人更纷纷留队反哺,目前队里的教练员,个个都是曾斩获荣誉的全国冠军、金牌教练。
水上运动的技术精髓和精神力量,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作为队中的老将,张东霜依旧记得,当年进队之后,教练告诉她,帆船队有“传帮带”的传统,每个人都要认一位师父。而当年的张东霜选择的师傅正是她之前的室友徐莉佳。彼时,徐莉佳甚至都还不是全国冠军,但用张东霜自己的话说,她就是被徐莉佳身上的某种气质所吸引。
那几年,张东霜见证了师姐兼师傅的徐莉佳从全国冠军到世锦赛冠军,再到亚洲首位奥运会冠军,“她总带着我加练。没有她的帮助,我可能不会那么专注。”
新华社照片,大连,2013年9月8日 第十二届全运会帆船女子激光雷迪尔级级颁奖仪式在大连瓦房店市帆船帆板基地举行,上海队选手徐莉佳获得金牌,上海队选手张东霜与广东队选手周戴清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 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这也是为什么张东霜在今年完成全运会的卫冕之后,在朋友圈里写下了那段文字,“这份荣耀,属于所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结果;属于默默支持的家人——是你们的理解与陪伴,让我无后顾之忧;更属于那些幕后英雄——是你们的付出,让我在追梦路上始终充满力量。”
张东霜的文字里,藏着26年自己一路扬帆而来的各种艰辛,同样也藏着那份帮助上海水上运动一直在国内领先的底蕴传承。
如今,黄齐滨和李婉这些年轻的力量正在全运会的舞台上崛起,而张东霜也没有打算在赢下这枚宝贵的全运奖牌后就此隐退,“目前还没有完全考虑退役,我的身体状态还是挺好的。帆船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通常很长,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心态也是比赛取胜的关键。只要有足够的热爱和坚持,我相信自己的运动生涯还能延续下去。”
这届全运会的帆船帆板项目结束了,而对于上海的运动健儿们来说,这只是意味着一次扬帆起航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