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元“包你有桃花”、共振水晶球提升能量、“雷击木”驱邪镇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借助玄学来寻求答案、缓解焦虑,形成一股玄学消费浪潮。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玄学相关行业鱼龙混杂、缺乏明确规范与有效监管,不少披着玄学外衣的经营活动游走在灰色地带,甚至涉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经历感情挫折的黄女士在社交平台结识了一位自称“道教上清派传人”的“玄学大师”。“大师”声称可帮助修复情感关系,“49天内无效退款”。
黄女士提供了生辰八字并详细叙述情感经历后,对方称只需举行“牵红线”法事即可挽回感情。随后黄女士被拉入一个群聊,群内多名“成功案例”纷纷表示“大师”之法立竿见影。
受“成功案例”影响,黄女士转账6000元购买了该服务。购买完成后,“大师”告诉她所谓的“法事”只是在床头放一杯水、半夜起身喝掉,需要持续49天。黄女士按要求做了一个月,但没有任何起色。
黄女士开始怀疑时,又有群友推荐价格高达5万元的服务,可通过“大师”对接联系。黄女士再次转账后,“大师”与群聊一夜消失,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精心设计的骗局。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所谓的玄学服务主要分为中式生辰八字和西式星座塔罗两大类,传播途径覆盖公众号、小程序、电商平台、短视频直播、线下工作坊等渠道。不少商家借助新媒体内容引流,再通过“一对一”咨询、售卖改运产品等方式变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玄学”“算命”等词条,可发现大量相关投诉。消费者反映,部分“玄学大师”通过话术诱导购买价格几百元至数千元的水晶、法器等产品和服务,付款后却难以联系到商家。
一套完整的敛财模式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所谓“玄学大师”,通过身份伪装、定制话术与产品推销,逐步构建起一套灰色敛财模式。
——虚构人设。多位受访者表示,此类“大师”一般都是通过社交平台或身边朋友介绍认识,他们将自己伪造成“国学大师”“道教传人”“高级塔罗师”等头衔进行包装宣传,在社交平台伪造客户感谢聊天记录和转账截图,声称“法事见效了”“客户还愿了”,利用从众心理博取信任。
记者联系上一名自称“修行道士”的博主,对方表示可测算婚姻、财运、事业等,报价从128元至688元不等。当问及其是否具备道教相关从业资格证时,对方避而不答,转而强调自身占卜水平高超,并表示“不信勿扰”。
随后,记者又联系上一位声称可以办理各类道教证件的博主,并询问价格。“10800元可办理道士从业资格证,一个月下证全国通用;另外办理道教教职人员证4万元左右,此证更具有权威性。”这位博主表示自己是专业办证人员,叮嘱记者“切勿被他人蒙骗”。
——定制话术。不少“大师”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心理弱点,采用“先恐吓再解救”的话术套路:先是渲染厄运、危机,制造焦虑,再推出价格不菲的“化解方案”,诱导大额线下交易。
——虚假产品。在近期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诈骗案中,被告人林某某因高价售卖“水晶球”“转运珠”等产品,骗取被害人款项共计超过17万元。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林某某售卖的“转运珠”“朱砂手串”“水晶球”等物品均是从电商平台购买,价格从38.8元至78元不等,但其以数千元至数万元的价格对外出售。
“90后”许女士告诉记者,不少产品宣称“经大师开光”“具备特殊能量”,但无法出具任何证明。“其实就是普通工艺品,卖的是心理安慰。有些直播间一晚营业额能达到几百万元。”
呼吁加强源头防治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相关内容。
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向兰金说,在占卜过程中如使用欺诈手段,以玄学算命为名收取高额费用,或借“改运”诱导消费,相关行为人可能涉嫌民事欺诈乃至刑事诈骗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加强监管与源头防治必不可少。向兰金说,对于直播算命、自媒体传播的占卜、塔罗等伪科学内容,相关部门应依法约谈并责令删除违规信息。同时应加强法治宣传,通过真实案例向社会公众揭露诈骗套路。
发现自己被诈骗时,该如何追回钱款?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说,如果与玄学算命相关的行为无效或构成欺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立案,及时追回财产损失。
法律和科学普及同样不可或缺。赵精武说,消费者应增强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拒绝封建迷信行为。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