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可越长大越发现,很多时候“太要脸”才是困住我们的枷锁。
就是因为我们“太要脸”了,才会对别人的目光过度敏感,对所谓的体面过分执着,总在担心得罪人、被议论,把自己裹在层层顾虑里。
结果呢?越是要脸,越是委屈自己,越是要脸,越是活得又累又压抑。
后来才渐渐明白,想要活得自在洒脱,不如试着“不要脸”一点。
01
- 面对评头论足,学会“不要脸”。
2017年《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
编剧周梅森也跟着红了,还靠1400万收入成了当年的作家富豪榜榜首。
可谁能想到,这位大作家只是个高中学历的矿工?
1974年高中毕业后,周梅森成了矿场里的一员,每天干着又脏又累的活。
但下工后,别人睡觉打牌,他却抱着书本写东西。
可写好的稿子一包包寄出去,又一包包被退回来。
工友们笑他:“就你还想当作家?做梦!”
连邮递员都打趣他:“周梅森,又退稿啦!”
面对周围人的嘲讽和评价,周梅森不为所动,继续坚持创作。
四年后,他的处女作终于登在了报纸上,从此真正踏上了作家路,才有了后来的周梅森。
如今回想,如果当初他因为工友们的声音就放弃写作,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成就。
其实很多时候,打败人的从来不是困难,而是周围七嘴八舌的声音。
我之前认识一个朋友,原本按照家人的意愿,在一家国企工作。
但他干了几年后,执拗地辞职开了家手工皮具工作室。
当时周围全部都是批评、反对的声音。
家人说:“放着稳定工作不干,瞎折腾。”
发视频上网,评论也是:“定价这么高,谁买啊!”
一开始他特别在意外人的评价,每天对着评论唉声叹气,甚至按别人的要求改款式、压价格,结果越做越别扭,订单也越来越少。
他一度想关掉工作室,直到有天看到一位老顾客留言:“就喜欢你的设计,别迎合别人了,这才是你。”
这句话彻底点醒了他:与其讨好所有人,不如做好自己。
后来他不再看评论,就做自己喜欢的风格,反而吸引了更多同频的顾客,工作室渐渐有了名气。
作家马克·曼森写过一句话:太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你的生活就永远是他人欲望的合集。
大家都该意识到一个问题:别人的评价本就带着偏见。
有人喜欢你,是因为你合他的心意;有人不喜欢你,不过是你没顺他的意。
外界的声音就像天气,有晴有雨,但你不必因为下雨就怀疑自己。
所以面对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不要脸”一点。
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但我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始终坚持自己。
就像王菲在采访里被问“会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时,她淡淡一笑回的那句:“不在意,因为他们都不了解我。”
当你不再被外界评价绑架,才不会被过度消耗能量,把人生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02
- 面对得寸进尺,学会“不要脸”。
常听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
可很多时候,你太要脸的忍让,非但换不来风平浪静,反而会变成别人得寸进尺的理由。
我有个朋友小李,她父母离世后给她留下一套老房子。
因为她在外地工作,房子一直空着。
去年姑姑突然找上门,说表哥要结婚,新房还没装修好,想先在老房子“暂住半年”。
小李想着都是血脉亲人,没多犹豫就答应了。
可半年后,姑姑绝口不提搬家的事,小李旁敲侧击问起,姑姑却红着眼眶打感情牌:
“你嫂子怀了孕,新房刚刷完漆,怕甲醛影响孩子,你就再让我们住一年,等孩子稳定了就搬,好不好?”
小李心一软,又把话咽了回去,这一忍,又是一年。
她的退让,让姑姑愈发得寸进尺。
一年后再提搬家,姑姑开始找各种借口:“表哥工作忙,没时间找房子”“老房子住惯了,搬新家麻烦”。
到最后干脆摊牌:“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我们住着还能帮你照看,你一个小姑娘在外地,要这房子也没用”。
小李这才醒过来:她顾及面子,在姑姑眼里成了好拿捏。
起初她还想留点情面,家里亲戚也都在劝她:都是一家人,不要闹得太难看。
可姑姑却先撒泼耍赖,甚至把门锁换了,摆明了要强占这套房子。
她找社区调解,姑姑拒不配合;报了警,民警只能劝和。忍无可忍的小李,终于决定“不要脸”一次:
她带着扩音喇叭在小区里把姑姑“借房不还、换锁强占、耍赖抵赖”的事全摊在明面上。
还拿出父母留下的房产证明、当初的口头约定录音,一一展示给街坊邻居看。
紧接着,她又联系了本地民生新闻的记者,带着记者上门采访。
这一下,不仅小区里的街坊都知道了,连网络上都知道这家人霸房不还。
姑姑一出门,就被邻居们指指点点,表哥在单位更是抬不起头。
迫于舆论压力,姑姑一家终于搬了出去。
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
如果一扇窗户破了没人修,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
人际关系里也是如此,你越是退让,别人越会试探你的底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怕的“丢面子”,最后都成了别人用来绑架我们的借口。
那些得寸进尺的人,从来不是不懂事,而是看穿了你的“不好意思”;
那些敢占你便宜的人,也不是胆子大,而是吃准了你“怕冲突、想体面”。
面对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踩着你底线占便宜的人,君子作风反而成了束缚。
必要的时候就要学会:敢于冲突,敢于吵架,敢于强势。
这不是耍无赖,而是这样我们才能够保全自己。
要让对方明白:我的包容有分寸,我的底线不能碰。
03
- 面对失败丢脸,学会“不要脸”。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一次演讲里说过自己的经历。
她刚做脱口秀时,第一次上台就搞砸了,台下冷场到没人笑,她站在台上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下台后她躲在后台哭,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再也不想上台了。
但冷静下来后,她想:“反正已经这么丢人了,不如再试一次,大不了再丢一次脸。”
第二次上台,她还是很紧张,但比第一次好了很多。
就这样,她一次次上台,一次次在丢脸中总结经验,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后来她在《脱口秀大会》里火了,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说:“就是不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
生活中,太多人因一次丢脸就自我放弃的。
考试失利便认定自己永远学不好;婚姻失败就觉得不配被爱;创业失败就断言人生没了希望。
他们并非被失败本身击垮,而是被失败后的自我攻击、反复内耗拖入深渊。
但正如康辉所说:“只要你不怕一次一次先丢人,你就能够一次一次地去赢得掌声。”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命运就爱欺负扭捏的人,对不要脸的人反而无可奈何。
观察身边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会发现,他们未必是能力最强的,却一定是敢于直面失败的。
心理能量强大的人,都有股“不要脸”的自愈力。
他们知道失败是人生的常态,就像学走路总会摔跤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上,所以能快速从内耗中走出来。
这种“不要脸”的韧性,其实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就像小孩学走路,不会因为摔了一跤就再也不站起来,他们会在一次次摔倒中学会平衡。
不要把失败看作对自己的否定,而看作成长的机会。
出丑越多,试错越足,成长便越快。拒绝内耗,接纳失败,才能在跌跌撞撞中把人生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04
说到底,“不要脸”不是厚颜无耻,不是胡搅蛮缠。
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
它意味着你不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再被外界的评价绑架,不再在无效的内耗中消耗自己。
心理能量强大的人,都懂得给心灵减负:
他们过滤掉无关的评价,所以活得轻松;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活得舒展;
他们快速从失败中走出来,所以活得坚韧。
他们的“不要脸”,其实是对自己的温柔。
世界其实没那么多观众,别人的看法没那么重要,失败也没那么可怕。
与其在不好意思中憋屈自己,在别人的眼光里消耗自己,不如学做个“不要脸”的人。
发布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