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梯队里,有一个名字稳居榜单前列,却鲜少占据媒体头条。相比于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巨头,它更像是一艘静默航行的巨舰,近乎隐形地穿梭于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带。
它就是恒力集团。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恒力集团以8715亿元营收总额位列第3位,仅次于京东和阿里巴巴。这也是其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次拿下榜单的探花之位。
恒力的体量是什么概念?8715亿元的营收,比位列榜单第5名的比亚迪和第172名的蔚来加起来还要多;官网显示其员工达21万,排名榜单第6名的腾讯员工则为11.21万。因此,有人形容恒力为“平时没有多少人提起,但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霸”。
恒力背后的“学霸密码”,结合了“顺势转身”和“逆流而上”的智慧。
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 图片来源:恒力集团微信公众号
三次顺势转身
恒力集团的官网介绍里,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全产业链的布局规划:恒力集团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原油—芳烃、乙烯—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聚酯(PET)—民用丝及工业丝、工程塑料、可降解新材料、薄膜—纺织”的完整产业链。
能把“一滴油”变成“一件衣服”不难,但从最初端的原材料原油,到最末端的消费者衣柜都是自己家的,恒力集团的产业链之完备实属罕见。
恒力的进阶之路中,第一大跨步是1994年,集团创始人陈建华、范红卫夫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369万元购入镇办企业原吴江化纤织造厂,成为吴江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在那个年代,三百万不是个小数目。曾经因家贫无奈辍学的陈建华,是靠收废丝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始终被写在工厂的显眼位置。
仅用一年的时间,夫妻二人完成了工厂的起死回生。1995年,公司盈利突破1000万元;到了1996年,更是翻倍增长至2700多万元。
但即使规模再庞大,恒力也只是一家纺织企业,属于产业链的下游。彼时,中国纺织化纤产品还被低质、低价的标签禁锢,自己的纺丝产能不足,高端纺丝更是完全依赖进口,长期被外企抬价刁难。
陈建华夫妇意识到,只有不受制于人,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于是在2002年,恒力迈出第二大跨步,从下游织造向上游化纤生产挺进。
2002年,陈建华瞄准了以绸都盛泽为中心的纺织产业基地,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一期项目便投资22亿元,开始了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斥资拓展产业链,设备新、规模大、成本低的恒力,再度成为全国化纤行业的领跑者。
但挑战还没有结束。PTA(精对苯二甲酸)作为连接石油化工和化纤纺织这两大产业的重要枢纽,在产业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但受技术、环保等因素制约,我国PTA产业成为聚酯产业链上严重缺失的竞争环节,2005年前后对外依存度高达51%。
2010年,恒力迈出了第三跨步——挺进石化产业,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奠基。没有电、没有水,手机没有信号,只有一座山、一片海、一条小路,陈建华和员工们一起在工地上吃住,一期项目于2012年成功投产。
2019年,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这是我国炼油行业对民营企业放开的第一个重大炼化项目,为保障我国纺织、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的供应链安全做出贡献。
从倒卖废丝到打破国际垄断,恒力集团的崛起之路,正是一部完整的产业链整合史。
恒力集团副董事长范红卫。 图片来源:恒力集团微信公众号
三次逆流而上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是陈建华常讲的一句话。纵观恒力集团的发展过程,除了跟随时代需求的顺势而为,有几次“逆流而上”的关键操作也不容小觑。
陈建华曾经提出过一个“猫蛇论”——猫在冬天虽然缩在洞里取暖,但始终看着外面的机会;而蛇钻进洞里就只会冬眠。企业要过“猫冬”,不能过“蛇冬”。
“猫冬”的恒力逮住了重要机会。
第一次发生在1997年。这一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许多企业面临倒闭和停产的风险。恒力虽同样面临严峻的资金困境,但陈建华和范红卫却反其道而行,大量收购倒闭的生产线。
危机过后,恒力提前扩大的产能正赶上好光景,实现了对复苏窗口的精准把握。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这次恒力在低价收购纺丝设备的同时,还逆势在江苏宿迁投资建设工业园,并在行业波动期继续扩张,在多地投建项目。
经此一役,恒力一跃成为全球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领军企业,还在2008年首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之列,位列第407位。
如今的恒力又在面临什么新的挑战?无疑是当前重点发展的版块——恒力重工。
陈建华在今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恒力响应国家“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号召,收购闲置十年的STX(大连)造船厂,在造船行业的低谷期,挺进陌生的领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2022年9月资产交割之后,陈建华带头常驻恒力重工,把自己变成了车间主任和包工头。最开始不被信任,船东不下订单就自己下单,买不到发动机就自己造发动机,建造了两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以及82000吨散货船,越来越多的船东开始购买船舶。
据恒力重工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8月发布的信息,恒力重工已累计开工船舶70余艘,手持订单已排至2029年。全面达产后,恒力重工年加工钢板230万吨,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的造船基地。
恒力集团副总裁陈汉伦。 图片来源:恒力集团微信公众号
如今正筹谋曲线上市的恒力重工,也等到了全球造船业景气周期的快速回归。而在恒力重工的造船业务开展过程中,一个叫陈汉伦的名字不容忽视。
恒力重工“借壳上市”的*ST松发公告显示,公司新任董事长由陈建华担任,陈汉伦出任总经理和董事职务,核心岗位安排被认为清晰传递出对二代的培养意图。
交接之路上仍不乏挑战:今年上半年,受行业周期性波动与外部环境变化双重影响,恒力石化营收与净利双降;且陈建华夫妇旗下三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均在75%以上。
颇为巧合的是,陈建华在24岁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01年出生的陈汉伦也在相似的年龄深入扎根家族企业。考验与机遇同在,习惯了低调的恒力,还能给出什么样的惊喜?
编辑:闫嘉欣
责编: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