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对这4件事,孩子会更有主见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见到一些父母,他们看起来非常温和“开明”,凡事会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但其实内心在期待孩子认可父母的观点,主动走向自己这边。这样的亲子关系,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孩子身处其中,会感到难以坚定自我。

对于这类父母而言,他们表面松弛内心紧绷的背后,其实是太想做个好父母的焦虑。然而,真正的开明,不是用捆绑着期待的“放手”去试探孩子,而是在勇敢放下控制的前提下,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放下控制

才能教出有主见的孩子

一位读者分享说,自己经常跟父母发生类似对话——

家长:“中午吃什么?”

孩子:“随便。”

家长:“随便是最难做的。”

孩子:“那就吃青椒肉丝吧。”

家长:“算了,还是吃炒豆角吧。”

在这位读者看来,自己其实没有选择权,“反正无论说什么,父母都有自己的想法,何必问我呢?”

除此之外,类似的情境还有:在讨论问题时,家长先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表示不赞同,并说教孩子应该认同父母的想法;当孩子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遭遇挫折时,家长用“我就知道会这样”“早就提醒过你了”之类的话打击孩子……

这类看似赋予孩子自主权,实则紧拉着孩子手不放的教养方式,本质还是焦虑——害怕孩子跌倒,害怕孩子摔跤,却又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开明的好父母。然而心理学家说,这类看似尊重孩子的父母,往往会养出没主见的孩子。

当孩子被告知可以“自由选择”,却总父母暗示“你的想法我不喜欢”,为了回避父母的情绪,孩子可能会生成讨好型人格。同时,这种教养方式,还可能影响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的建立,孩子会不敢在亲密关系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所以,只有父母给亲子关系一个安全距离,主动设置框架,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孩子才能更自信,也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开明

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也许有人会担心,在孩子的自主判断力还没形成之前,放任他们自己作选择,这可以吗?

就像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的,成长中的大部分小问题,都可以通过孩子的自我纠正来改变。在靠自己的体验形成正确认知的那一刻,孩子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自主成长体验”。这个过程中,需要父母主动在亲子关系中,设置一定的框架,做对以下这4件事↓

首先,父母要学会放下心里的担忧,永远平视孩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判断力的人来对待。

对待孩子,请坚定“无论如何,我都站在你身后”的信念,让孩子知道,“会犯错很正常,这不影响我爱你”。

其次,制定规则,但要给孩子选择权。在“吃苹果还是吃梨”“买什么颜色的衣服”这种小事上,给孩子最大的自主选择权;而在性质相对严肃一点的问题上,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讨论选项。

比如,当孩子不想去兴趣班,你可以说,“我知道你不想上兴趣班,但我希望你再坚持一段时间,因为这对你有帮助,你也可能在深入了解后变得喜欢它。但如果你尝试之后觉得实在无法继续,我们也可以一起商量一下后续该怎么办。”

再次,父母要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感受。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允许孩子说“不”。

最后,鼓励孩子去进行独立思考。父母可以经常问问孩子:“这件事你怎么看?”“你还有其他想法吗?”在面对需要自己作决策的问题上,孩子可以逐渐建立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所谓“真正的尊重,是让孩子在安全合理的边界里自由探索、尝试与犯错;真正的开明,永远是带着情感联结和真诚交流的沟通”。它不是让我们在管束和放任之间选择,而是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如此,让孩子能用理性的眼光看世界,有能力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作选择,向前的每一步都自信而坚定。

图 | 视觉中国

上一篇:无意间刷到的“哺乳期上环女”,把我恶心坏了…
下一篇:科普:婴儿摇晃综合征危害大,正确哄娃需注意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