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列车飞速驶过,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叮咛、被时光揉碎的牵挂,都在被称作“母亲节”的日子里化成告白。此刻,让我们以爱为墨,在五月的信笺上,写下那句深情的告白——妈妈,我爱你。5月10日,笔者联系了两位市民,听他们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
姚千雅:母亲唤醒美,教我如何守护花开
在姚千雅的记忆里,母亲永远是那幅最动人的工笔画。她说,是母亲让她明白,真正的美不该被世俗的标尺框定,而是像四季流转的风景,既有春花的娇嫩,也有秋枫的火热,在时光的长廊里各自绽放着不同的风华。
姚千雅至今记得母亲在公司里忙碌的样子,她喜欢梳着蓬松的波浪卷发,穿着挺括的垫肩衬衫……“那时候商场工作很辛苦,但母亲从不邋遢。”姚千雅回忆道。最让她难忘的是母亲下班后整理头发的样子:乌黑的卷发衬着珍珠耳钉,在暮色中泛着柔光,身上飘着雅霜特有的桂花香。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始终保持着精致。这种对美的坚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幼的姚千雅。她记得母亲总是从容不迫,即便遇到再棘手的事情,也能优雅应对。“母亲让我明白,女性的美不该被单一标准定义。真正的美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像陈年老酒,越久越醇。”姚千雅说。
如今,姚千雅在宿迁经营着一家名为“守艺造物馆”的汉服摄影工作室。每天清晨,她都提前到店,早早做好准备。工作中,姚千雅会仔细观察每位客人的面部特征,这位姑娘的杏眼适合画成古画里的仕女,那位客人的梨涡要用胭脂修饰一下……她总能精准捕捉每个人独特的美。
工作室的化妆师李女士说:“姚姐眼光很毒,总能发现客人自己都没注意到的优点。有次来了个圆脸姑娘,一直为自己的脸型自卑。姚姐却坚持认为这是标准的唐俑脸,最后拍出来的照片,果然娇憨可人。”
“我们不做千篇一律的网红妆。要像春风化雨,让每朵花都按自己的样子开。”姚千雅的这种理念源自母亲的言传身教。在她看来,高明的审美不是强求一致,而是让单眼皮显出东方神韵,让小雀斑变成特色点缀。
傍晚打烊时,姚千雅喜欢站在工作室的橱窗前整理头发。玻璃映出的侧影,恍惚间与记忆中的母亲重叠。她轻轻抚平衣领,这个动作,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张瑞:背着吉他闯了又闯,母亲教会我牵挂
宿迁青年张瑞是一名原创音乐网红,他开了一家琴行,创立了艾音哥乐队,带领着一群热爱音乐的宿迁青年在舞台上狂欢。张瑞说,他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离不开母亲的理解和支持。
自小就热爱音乐的张瑞,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音乐对于父母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母亲虽然不理解音乐的魅力,但在得知儿子想唱歌的时候,她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我有一首原创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是——那一天我离开了故土,妈妈的面条煮了又煮。这句词用来表达我和妈妈之间的羁绊最贴切,妈妈因为爱我所以尊重我的选择,但她又明白普通家庭出生的小孩没有资源,这条路肯定会很辛苦。”张瑞看着手中的吉他,思绪飘向远方。
十六岁那年的盛夏,车站内弥漫着汽油味,张瑞第三次偷看母亲花白的鬓角。大巴启动时,他隔着起雾的玻璃望着母亲的身影,手中拿着家里唯一的手机,眼角有些模糊。“妈,我去上海跟二大爷打工赚钱。”谎言在车轮滚动时坠进胃里,在确定母亲离开后,少年匆匆下了车,在距离家不远的大学城落脚,住在了城中村月租三百的车库里。
“小娃娃能教啥?”总有家长抱着孩子打量他,倒是有几个大学生常来。听的学生多了,少年的收徒之路渐渐有了眉目。那晚数着六百块学费时,他才发现睡了月余的“床”是用砖头垫着木板搭的。
为了赚钱,张瑞背着吉他去宿迁街头卖唱,却在转角处遇见了外出的妈妈,彼时,少年窘迫的脸庞碰上母亲慈爱的目光,泪水瞬间决堤,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母亲知道后,并没有责怪张瑞,而是和他一起住在车库里,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自从我妈妈来照顾我之后,我的事业慢慢开始变好了。有了妈妈的支持,我做事也顺利许多,18岁那年,我终于有了一家规模不小的吉他培训班。”讲到此处,张瑞有些动容。
张瑞说,有妈妈的地方,就一定有阳光。如今,张瑞已经成家了,他的母亲也终于有时间可以种花养草,自由生活。每隔几天,张瑞就会买很多的菜回家看望母亲,少年稚嫩的肩膀终于变得坚实,在往后的风雨中,可以给予母亲一份依靠。(徐欢)
发布于: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