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前夕,饿了么高调宣布加入外卖补贴大战,推出“超百亿”补贴计划。这一动作看似突然,实则暗含多重市场博弈逻辑。从京东外卖强势入场、美团稳坐龙头,到饿了么市场份额持续被挤压,这场迟到的参战背后,是行业竞争逻辑的深层改写。
一、饿了么为何此时才加入补贴战?
1、市场格局剧变下的“被动反击”
京东外卖自2025年4月入场后,日均订单量迅速突破1000万单,直逼饿了么的1500万单,美团则以7800万单稳居第一。原本“坐二望一”的饿了么,面临被京东赶超的危机。京东通过“满25减20元”“1元爆款套餐”等激进补贴,叠加自营物流的高效配送(如达达骑手“9分钟送达”服务),快速分流了饿了么用户。有商家反馈,同一时段京东接单量是饿了么的3倍以上。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40%跌至2025年的不足20%,饿了么已无退路。
2、等待“鹬蚌相争”的战术时机
京东与美团前期“互撕”消耗了大量资源:京东的百亿补贴导致成本高企,美团千亿计划亦压力陡增,双方品牌还因激烈竞争出现口碑受损。饿了么选择在对手疲态初现时入场,既能以较低成本撬动市场关注,又能借势五一消费旺季放大补贴效果,实现“四两拨千斤”。正如网友所言:“老大和老三打架,老二先蹲下躲过火力,再站起来收割战场。”
3、内部战略调整的滞后性
阿里对饿了么的资源倾斜不足,被诟病为“反应迟缓”。京东由刘强东亲自督战,而饿了么CEO需兼顾物流等业务,投入力度相形见绌。加之阿里近年频繁的业务整合导致饿了么定位模糊,用户投诉处理效率下降、商家质量滑坡等问题频发,进一步加速了市场份额流失。此次补贴战,某种程度上是阿里对本地生活业务“亡羊补牢”式的加码。
二、对行业的冲击:从“三国杀”到不可逆变革
1。 短期狂欢:消费者、骑手、商家三重受益
- 消费者:三平台混战下,极端折扣频现。如京东“咖啡7.8元”、饿了么“新人18元三菜一汤”,美团跟进“神抢手1亿月补贴”,外卖价格回归“10元时代”。
- 骑手:福利升级成竞争焦点。饿了么取消超时罚款、恶劣天气保底时薪25元;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美团试点养老保险。行业用工标准被拉高,中小平台加速出局。
- 商家:平台佣金战白热化,京东推行“0佣金”,饿了么、美团调整抽成比例,连锁品牌议价权提升,“二选一”彻底成为历史。
2、长期隐忧:成本转嫁与生态重构
- 补贴不可持续,涨价或成必然:参考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行业的教训,平台最终需通过上调终端价格覆盖骑手福利、商家让利等“不可逆成本”。美团已出现“会员价比新人贵”的试探性操作。
- 市场格局或从“一超多强”转向“三足鼎立”:美团凭借70%份额和生态闭环(到店、酒旅、闪购)仍占优势,京东以品质物流撬动高端市场,饿了么则需依托支付宝入口和区域深耕求生。若补贴持续,京东可能复制“王老吉vs加多宝,和其正出局”的案例,进一步挤压饿了么空间。
- 技术竞争取代单纯烧钱:饿了么推出AI路线规划优化骑手效率,美团强化“透明厨房”品质监管,京东依托仓储网络提升配送时效。行业竞争从“撒钱拉新”转向科技与生态赋能。
三、反思:外卖大战的本质与未来
这场补贴战表面是价格厮杀,实则是行业规则的重新定义。京东以“为骑手和商家争取权益”为旗号入场,倒逼全行业改善劳动关系;饿了么的“迟到参战”则暴露出巨头在战略敏捷性上的短板。未来胜负手或将取决于:
- 用户习惯的绑定:能否通过高频外卖带动低频业务(如京东用外卖引流至3C购物);
- 差异化服务能力:如京东的“品质堂食”、美团的生态协同、饿了么的本地生活整合;
- 政策与舆论风险:部分用户对饿了么“合同违规”的指控(如安徽天长市合同争议),提示平台需平衡扩张速度与合规性。
结语
消费者不妨抓住这波红利“薅羊毛”,但也需清醒认知:资本的游戏从无免费午餐。当补贴退潮时,真正能留存用户的,永远是更优质的体验、更公平的规则,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外卖行业的终局,或许正如网友调侃:“今天省下的每一块钱,都是明天大数据杀熟的筹码。”而行业的健康化,或许正是从这场混战开始。